帮你快速找医生

疏筋整复手法治疗寰枢关节错缝所致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2016年03月23日 2193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

【摘要】目的  观察疏筋整复手法治疗寰枢椎错缝导致的颈性眩晕的有效性。方法 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寰枢椎错缝导致的颈性眩晕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给予疏筋整复手法治疗,对照组给予牵引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及随访时间的眩晕程度及枕颈部疼痛的改善情况,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治疗结束及随访患者眩晕及枕颈部疼痛改善情况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疏筋整复手法治疗寰枢椎错缝导致的颈性眩晕方法安全、疗效确切。

【关键词】  手法     寰枢关节错缝   颈性眩晕   临床研究

颈性眩晕是因颈椎退行性改变或外伤使脊椎内外平衡失调而引起的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颈性眩晕是临床骨科中极易反复发作的常见病,据统计,国内发病率约在3.8%以上,发作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影响。前期研究表明长期慢性劳损、退行性变等因素导致环枢椎关节错缝是引起颈性眩晕的重要原因之一[1],通过疏筋整复手法治疗寰枢椎关节错缝导致的颈性眩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我科采用疏筋整复手法治疗寰枢关节错缝所致颈性眩晕8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80例病历均为2012年9月至2014年5月望京医院门诊或住院患者。按照患者就诊的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中男性19例,女性21例;年龄42.3±10.6 岁,病程1个月~3年;对照组中男18例,女22例,年龄41.2±9.5岁,病程3个月~3年;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大致相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制定的[2]。①有颈部慢性劳损史;②有持续或间歇发作的眩晕病史;③伴有耳鸣耳聋、恶心呕吐、心悸胸闷、咽部异物感、眼部不适等交感神经症状;④枢椎横突及椎板交界处隆起点压痛明显;⑤正位开口位示:左、右侧枢椎齿突与寰椎侧块间距不等;旋转10-15度开口位示:寰枢椎间旋转运动异常。

2 治疗与观察方法

2.1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疏筋整复手法:(1)患者坐位,左手固定头部,使用右手分别采用推法、揉法,松解颈后部双侧头上斜肌,头下斜肌,上颈段头颈部颈夹肌及半棘肌等枕下肌群,点按上颈段穴位(风池、天柱、哑门、完骨等穴)。(2)患者仰卧位,头转向患侧达稳定状态,一手拇指指腹抵住患侧枢椎侧块,另一手将患者头颈部向患侧转至最大幅度,旋转头部同时拇指指腹固定患侧枢椎侧块向相反方向用力,可闻及弹响。该步手法宜轻巧不宜暴力。(3)患者坐位,将患者头部摆正,使用拇指轻柔枕下肌群,并捋顺肌肉;每周2次,每次约10~15min。对照组给予牵引治疗,① 患者取坐位,带枕颌布兜牵引,头部向前微屈,约前倾10-15度,并以病人感觉舒适且能减轻症状为准。② 牵引重量从3kg开始,按0.5 kg标准逐渐增加重量,最大重量不超过6kg。③ 每天1次,每次牵引20分钟。2周为1个疗程,2周后记录观察指标。疗程结束后3个月,进行临床随访。

2.2观察指标与方法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随访三次对治疗组、对照组的眩晕程度和枕颈部疼痛进行评估。

  2.2.1枕颈部疼痛

       疼痛强度评估的“视觉模拟量表(VAS)”:无疼痛0分;轻度疼痛1-3分;中度疼痛4-6分;重度疼痛 7-9分;疼痛剧烈,无法忍受10分。

  2.2.2眩晕

       眩晕强度评估的“视觉模拟量表(VAS)” :无眩晕0分;轻度眩晕1-3分;中度眩晕4-6分;重度眩晕7-9分;眩晕剧烈,无法忍受10分。

2.3疗效评价

       疗效评定标准: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制定的。优:眩晕症状消失,伴随的交感神经刺激症状消失,患侧枢椎横突及其横突椎板交界处无压痛,X线示寰枢椎间旋转运动正常,3个月以内正常工作生活无复发良:眩晕症状基本消失,偶有轻度发作,伴随的交感神经刺激症状基本消失,患侧枢椎横突及其横突椎板交界处轻度压痛,X线示寰枢椎间旋转运动有所改善。可:旋晕程度明显改善,但仍时有轻度发生,伴随的交感神经刺激症状缓解不显,患侧枢椎横突及其横突椎板交界处压痛缓解不显,X线示寰枢椎间旋转运动无明显改善。差:眩晕症状无改善,伴随的交感神经刺激症状无缓解,患侧枢椎横突及其横突椎板交界处压痛仍明显,X线示寰枢椎间旋转运动无变化。

2.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资料的收集直接向病人进行调查及测量,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由经过医学统计学专门培训的人员进行统计。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3 结果

3.1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

表1: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

组别

例数

时间

眩晕程度

枕颈部疼痛

治疗组

40

治疗前

7.16-2.24

5.46-2.98

 

 

治疗后

0.70-1.10**△△

0.64-0.91**△△

 

 

随访

0.09-0.36**△△

0.78-1.61**△△

对照组

40

治疗前

7.06-1.98

5.57-3.04

 

 

治疗后

2.70-1.50

1.80-0.93

 

 

随访

2.80-1.60

1.88-1.71

与治疗前比较,** 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1;

3.2疗效评价

表2:治疗组与对照组综合疗效比较(例数)

时间

组别

例数

P值

治疗

结束

治疗组

40

35

4

1

0

P<0.01

对照组

40

20

8

7

5

随访

治疗组

40

37

2

1

0

P<0.01

对照组

40

22

10

5

3

注:采用卡方检验。

4 讨 论

       疏筋整复手法治疗寰枢关节错缝是周卫主任医师在临床工作30余年的经验基础上,在中医“筋出槽,骨错缝”理论指导下,总结国内外治疗寰枢错缝的治疗思路,创立了旋扳整复手法治疗寰枢椎关节错缝导致的眩晕及枕颈部疼痛,通过旋扳整复手法使所伤之筋骨恢复的正常关系以治疗寰枢椎关节错缝,周卫主任医师创立的旋扳整复手法治疗寰枢椎关节错缝的诊疗技术,它符合中医骨伤科治疗疾患的原则和方法,本研究表明疏筋整复手法治疗寰枢椎错缝导致的颈性眩晕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90%以上患者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立刻感觉眩晕消失,枕颈部轻松,双眼视物清晰等效果。

      “颈性眩晕”中医称“项痹”,其有痹阻不通之意。寰枢关节错缝属于中医“筋出槽,骨错缝”的范畴。《医宗金鉴 • 正骨心法要旨》认为:“骨缝开错,气血郁滞,为肿为痛”,故而寰枢关节错缝时,会出现“风池”穴周围连及后枕部的疼痛。由于气血郁滞,清气不能上升濡养髓海,引起眩晕。正如《灵枢 • 卫气》所谓“上虚则眩”。关于治疗方面,《伤科汇纂 • 上髎歌诀》认为:“将筋按捺归原处,筋若宽舒病体轻。”本研究采用疏筋整复手法治疗寰枢关节错缝,主要是疏筋整复手法达到了整复错缝、调正骨缝的目的,使症状得以缓解甚至消失。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寰枢关节错缝所致颈性眩晕,其根本原因是椎动脉供血不足,主要表现为眩晕、头痛、恶心、视物不清、呕吐、耳鸣等症状。寰枢关节错缝导致椎动脉供血不足主要原因[3]。一方面,寰枢关节错缝加重了寰枢横突间椎动脉的牵拉力,使其扭转、变窄,导致椎动脉供血不足。另一方面寰枢关节错缝刺激交感神经,丛而引起血管痉挛而形成,导致椎动脉供血不足。本研究结果表明,手法治疗过程中采用局部疏筋手法,松解局部痉挛的肌肉,为进一步手法整复寰枢关节做准备,寰枢关节错缝整复后可以缓解局部肌肉的痉挛,减少寰枢横突间椎动脉的牵拉力,使扭转、变窄的椎动脉立刻恢复,从而改善椎动脉供血不足。此外,采用卧位疏筋整复手法治疗寰枢关节错缝所致颈性眩晕是安全有效的,准确而轻巧的手法是疏筋整复手法的关键。(1)手法采用卧位的优点是能够使病人完全放松,轻度后伸,旋转位下复位符合颈椎的生理弧度。(2)疏筋整复手法过程中首先进行颈部肌肉的松解,缓解局部肌肉的痉挛,减轻患者在复位过程的紧张状态。故手法治疗过程中首先采用局部疏筋手法,松解局部痉挛的肌肉,一方面为进一步手法整复寰枢关节做准备,寰枢关节错缝整复后可以缓解局部肌肉的痉挛,减少寰枢横突间椎动脉的牵拉力,使扭转、变窄的椎动脉立刻恢复,从而改善椎动脉供血不足。

       疏筋整复手法安全性,然而目前由于手法治疗操作方法的差异、适应症选择不当,造成疗效参差不齐、安全性不佳,既给病人带来了身心痛苦,又增加了经济负担,颈椎的手法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关于颈椎手法不当造成一系列的并发症临床上报道不少[4,5]。由于寰枢关节属于上颈椎,相对来说危险性更大一些。本研究在治疗过程中无1例出现手法并发症,具有较好的安全性。由于条件所限,今后应进一步设计更大样本量及多中心的临床研究,以期为手法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供具有更高支持强度的循证医学证据。


【参考文献】

[1]  周卫,张霁,蒋位庄,等.寰枢关节错缝的X 线表现[J].中国骨伤,

1996,9(2):3- 5.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86.

[3]  周卫,蒋位庄,章永东,李星. 寰枢关节错缝与上颈段解剖的关系[J].

中国骨伤,1996,9(1):5- 6.

[ 4]  王兆星,董福慧.正常人的软组织张力测定仁J」.中国骨伤,2004,17(1):13一14.

[5]   Parwar BL, Fawzi AA, Arnold AC, Schwartz SD. Horner’s syndrome and dissection of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after chiopractic manipulation of the neck. Am J Ophthalmal 2001, 131: 523-4.

0